寶慶古城內(nèi)外有多少口井?從東大路進(jìn)城來,有十井鋪、五井塘,到如今的人民廣場附近有三眼井。箭落門過來有板井巷,從仁美巷出來另有一條小巷通到管樂街,叫仁壽巷,它的本名叫鹽井弄子,因為巷子中原來有口井,水咸,人們?nèi)硖釤捪觖}用來制革,故名。而洛陽洞附近則有洛陽井。
進(jìn)入寶慶古城,便有曹婆井,這附近還有被人遺忘的曹公井。離府署不遠(yuǎn),有沙井頭和九井灣,據(jù)說這條巷子當(dāng)年有水井九口,或在路邊,或在院中,如今還能找尋到幾口古井的遺跡。再往西,便是龍口井,西外街的仙人井。出南門,馬鞍石如今清水有井卻無名,再往南便是梅子井。
西外街的仙人井,算是寶慶古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口古井了。仙人井共有四個井口,均由青石砌成。在仙人井,我們可以看到,泉水正從碗口粗的鐵管流出,落入頭井,落水潺潺,清澈見底。井頭上方有一石碑記載:照得仙人四井,用途分別作規(guī)定:頭井專作飲用,其余嚴(yán)禁;二井只洗菜蔬,葷不入井;三井洗衣洗物,污穢不準(zhǔn);四井雖屬不拘,便桶不見。井區(qū)之內(nèi)嚴(yán)禁種菜、不隨地大小便和吐痰。”寶慶古城的人們早就有節(jié)約水資源的意識,而這也正是仙人井與眾不同的內(nèi)涵所在。
“仙人井”之名從何得來?相傳宋朝寶慶大旱,何仙姑路過此地,見人間苦景,悲從心來,流下晶瑩眼淚,落在此處化為甘泉,解了民間干旱之苦。后人為了紀(jì)念何仙姑,將井取名“仙人井”。一段傳說,足可見仙人井在當(dāng)?shù)匕傩丈钪械闹匾浴?/p>
從白公建城開始,寶慶城就有了井。隨后城民越來越多,古井也越來越多。井的多少,見證了寶慶的發(fā)展。再后來,隨著自來水的入戶,井逐漸消亡,見證的同樣是邵陽前進(jìn)的腳步。
從曹婆井到仙人井,以及那些已經(jīng)消亡或者正在消亡的古井,它們無不滋潤過古城。如今,古城的人們,也開始追憶起冬暖夏涼的井水,而文物部門,也和當(dāng)?shù)氐木用褚黄鹬直Wo(hù)如今尚存的古井。
【攝影:劉芳軍】
【編輯:劉芳軍】